AAA少妇高潮大片免费看_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WWW_免费高清无码专区_国产精品麻豆aⅴ人妻图片

网站支持IPv6

互动交流
访谈实录
访谈主题:宜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政风行风热线》直播实录
访谈时间:2025-09-18
访谈嘉宾:市工信局党委书记、局长汤皓,市工信局副局长周丽明、刘昕,党委委员、市行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朱冬妹
访谈主持:梧阳

访谈实录

  主持人:您好!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政风行风热线》,我是主持人梧阳。工业是城市经济的‘压舱石’,信息化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浪潮中,宜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始终肩负着统筹产业发展、推动动能转换的重要使命。‘3+3+N’现代产业集群如何提质增效?人工智能怎样赋能制造业转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有哪些实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又取得了哪些新突破?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接下来都将得到权威解答。

  今天是宜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热线时间,首先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应邀来到直播室的嘉宾,他们是市工信局党委书记、局长汤皓,市工信局副局长周丽明、刘昕,党委委员、市行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朱冬妹,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首先请汤局长和各位听众朋友打个招呼。

  汤局长:谢谢主持人,很高兴来到《政风行风热线》的节目现场与广大听众朋友交流互动。感谢各位听众朋友、网友对我们宜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主持人: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管部门,工信局的每一项举措都牵动着宜兴产业发展的脉搏。过去一年,宜兴工业经济在规模增长、结构优化上有哪些亮眼表现?下阶段又将聚焦哪些重点方向发力?接下来,就请汤局长为我们介绍 2024 年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及后续工作安排。”

  汤局长:2024年,我局聚焦“3+3+N”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业经济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显著增强,为全市经济大盘稳定发挥“压舱石”作用。

  一是主要指标稳中有升。完成规模工业产值5719.7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无锡平均1.4个百分点,列无锡大市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完成工业投资355.7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141.5亿元,同比增长41.3%;实现重点产业集群规上产值3867.62亿元,同比增长3.9%。

  二是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制定并实施“3+3+N”现代产业集群年度工作要点,落实全年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电线电缆产业产值1781亿元,同比增长8.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28家,实现营业收入2033.45亿元。中车中低压功率器件产业化(宜兴)建设项目竣工投产,中环领先高端硅基材料项目、先科半导体电子信息材料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新招引创聚电子柔性基板材料国产化项目、新进半导体高可靠性高功率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IDM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正有序推进中。

  三是企业梯队扩容提质。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实融合”,在服务保障、政策供给等方面精准发力。组织政策解读、助企培训等活动,造浓数字化转型氛围。新创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家,实现我市国家级智能工厂创建零的突破;国家级5G工厂5家,无锡第一。新增省“智改数转网联”标杆企业1家、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省智能车间30家、省星级上云企业349家。远东控股接连获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数字领航企业”、“卓越级智能工厂”三项国家级荣誉,是全国线缆行业中唯一同时获此殊荣的企业。新增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企业入围无锡市首批“零碳”工厂试点单位名单,数量无锡第一;新宇线缆、宜翔陶瓷等19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宜兴陶瓷产业园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工业园区,

  下阶段,我局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园区建设、数实深度融合、绿色低碳发展、企业培育帮扶等方面实施新举措,创造新成效。

  主持人:汤局长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介绍,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工信局工作对城市发展的根基性作用。工业经济不仅是拉动 GDP 增长的核心力量,更是保障就业、稳定民生、维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 “压舱石”。工信局聚焦 “3+3+N” 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本质上是在为宜兴经济发展构建 “稳中有进、后劲充足” 的发展格局。

  目前,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不仅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更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产业高地的关键载体。市工信局作为产业集群工作专班的牵头部门,全力育强“3+3+N”现代产业集群,这方面工信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请刘局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刘局: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主导战略,认真履行市制造强市和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专班办公室职责,全力以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健全集群工作体系。推进出台《宜兴市重点产业集群“链长制”工作方案》,明确市领导挂帅“链长”,靠前指挥、高位推进。深度挖掘环保装备、工业陶瓷、光刻胶、集成电路材料、核电装备等细分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明确地标、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1-6月,全市“3+3+N”重点产业集群实现规上产值1981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高于工业总产值增速3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陶瓷耐材、电线电缆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二是打造优质园区载体。坚持“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模式。指导高端环保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基地、无锡(宜兴)国际生命科学产业园、无锡(宜兴)光伏产业园、无锡(宜兴)丁蜀通用航空产业园、无锡(宜兴)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等5个已认定的无锡市级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提升建设运营水平,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示范园区;督促无锡(宜兴)先进陶瓷科技产业园、宜兴市新材料产业园、无锡(宜兴)AI 数字科技产业园、无锡(宜兴)中车功率器件产业园、无锡(宜兴)集成电路产业园、无锡(宜兴)合成生物产业园等6个列入重点培育的园区补齐短板弱项,争取尽早达标;按照产业先进性和园区成熟度,再摸排一批重点后备园区,确保今年成功创建无锡市级特色产业园区3个以上。三是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培育链主企业,分产业集群(链)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名单,构建全链条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远东、鹏鹞、中环、中车、顺铉等10家企业入选无锡“465”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江南、拜富等12家企业列入无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围绕产业集群实施重点企业专项服务行动,健全企业诉求处理的跟踪反馈机制,在融资支持、基金对接、人才引进、项目推进、产业协作配套等方面给予统筹协调,今年以来收集诉求87个,已闭环解决76个,其余诉求均已协调相关部门尽快明确解决方案和解决时限。

  主持人:在全球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单一企业的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而产业集群通过资源整合、分工协作、产业链协同,能让区域产业形成 “攥指成拳” 的聚合效应。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中小企业的努力,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我市企业的中坚力量,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下面请周局谈谈我市在培育专精特新、促进企业壮大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周局:近年来,我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着力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市累计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3家,均位居无锡大市前列。

  一是明确要素保障,明晰培育方向。牵头推进宜兴市专精特新企业提质成长赋能体系,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金融支持、要素保障等内容,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通过对我市拟培育企业的相关指标分析研究,择优建库、精准培育,按照“核心级、潜力级、基石级”分级分类建立培育清单,明确发展目标、培育任务、保障措施,确保专精特新企业集群持续壮大、加快成势。

  二是做优梯次培育,做实把脉问诊。持续完善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工作体系,全面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级梯度培育体系。结合国家、省认定标准,紧扣企业创新能力、专业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以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全面筛选优质中小企业入库培育。综合分析、动态关注入库企业发明专利数、主营业务收入增幅、研发费用占比等指标,针对性开展专项培训、入企问诊等活动,帮助企业固优补短,进一步突出核心竞争力、提高申报精准率。

  三是强调无缝对接,强化基层覆盖。深化服务专员制度,借力制造强市和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专班和服务专员信息管理系统,全面落实“一企一员”帮扶制度,提供“点对点”“保姆式”服务,确保服务专员在线到位、“即呼即应”,全力打造精准高效的服务体系。建立企业困难与诉求协调处置机制,通过“宜兴工信”企业诉求专栏和企业大走访活动,多渠道收集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诉求,并定期召开企业困难诉求交办会,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企业困难诉求“有人管、及时办”。

  主持人:专精特新企业虽规模未必宏大,但在细分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是产业链上的 “隐形冠军”,更是破解 “卡脖子” 难题、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构建的分级分类培育体系与三级梯度成长路径,打破了企业 “盲目发展、申报无门” 的困境,通过政策引导、专项培训、入企问诊等精准服务,为企业成长 “量身定制” 帮扶方案。“一企一员” 的服务机制与诉求处置机制,更是把服务送到了企业心坎上,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产逻辑,推动制造业加速步入“智造时代”。这既是技术赋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制造业本身发展的大势所趋。下面请刘局介绍一下我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并打造了哪些应用场景?

  刘局:我市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AI+制造业”的战略部署,将人工智能作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路径。锚定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方向,编制完成《宜兴市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2025-2027 年)》、《宜兴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数据要素为核心支撑,以场景清单为落地抓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进程。二是聚焦场景落地,推动产业赋能。在政策宣讲、培训观摩、精准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下,我市企业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认知度和积极性显著提升,激发起“比学赶超”、“看样学样”的转型热潮。传统产业方面,发布了宜兴线缆产业十大典型应用场景。远东控股在生产运维、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环节广泛应用AI技术提升效率与管理水平,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鹏鹞环保搭建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工程项目的实时管控与智能预测;瑞鼎环境自建AI知识库,实现智能问答和智能产品推荐;嘉耐高温、君耀耐火等陶瓷耐火企业深度融合AGV小车、码垛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新兴产业方面,中建材、中环领先等企业通过垂类模型驱动的智能算法与智能装备改造实现工艺参数自主优化、设备状态协同控制;宜欣科技基于大模型算法,开发了车规芯片终测生产智能调度平台应用程序,实现自动化多策略排产和AI智能查询。

  下阶段,我局将围绕“3+3+N”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链条、各环节的深度应用,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拓展标杆场景、优化服务供给,激发广大企业内生动力,推动我市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向更高水平迈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主持人:工信局通过编制专项实施方案,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清晰的 “路线图”,避免了企业盲目投入、转型失败的风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典型场景打造,更发挥了 “标杆引领” 作用,让其他企业看到了 AI 赋能的实际成效,激发了 “比学赶超” 的转型热情。从线缆企业的质量检测升级到半导体企业的智能调度优化,人工智能正从 “锦上添花” 的技术尝试,转变为 “雪中送炭” 的转型刚需,工信局的引导与服务,加速了宜兴制造业从 “传统制造” 向 “智能制造” 的跨越,为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在此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核心关键。为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我市积极鼓励并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下面,请朱主任就企业技术中心的申报工作作具体介绍。

  朱主任:大家好。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与重要技术依托,不仅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技术与工艺水平升级,还能提升行业地位与知名度,更是企业满足部分特定行业准入标准的关键前提。此外,在申报 “小巨人” 企业、重大科技项目,以及企业上市、招投标、免税进口等事项中,拥有技术中心还具备加分优势。建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还可优先享受省级以上在创新能力建设、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当前,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分为国家级、省级、无锡市级三级。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 2 家国家级、86 家省级、220 家无锡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接下来,我重点讲解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申报条件与流程。

  江苏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依据《江苏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执行,每年开展一次申报,具体时间以通知为准。申报需满足 6 项条件:

  1.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 2 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 1 亿元),或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 10%;

  2.年度研发经费支出不低于 800 万元;

  3.研发试验条件完善,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 800 万元;

  4.拥有高水平技术带头人,专职研发人员不少于 50 人;5.已获得无锡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满 1 年;

  6.前两年未发生违反税收征管、严重失信行为及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流程方面,企业需在线上进行申报,登陆“江苏政务服务”网,填报申请材料及评价表格、财务审计报告、技术人员资质等佐证材料。我局审核通过后向无锡工信局推荐,无锡工信局审查后,向省工信厅推荐。省工信厅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评分,最终确认结果后,发布、授牌。

  企业如果有符合申报条件且有申报需求的,可以和我局投资与科技科联系,咨询电话87992743。

  主持人:对申报条件、流程的细致讲解,以及咨询渠道的公开,打破了政策与企业间的 “信息壁垒”,让符合条件的企业能顺利享受政策红利。技术中心在项目申报、上市融资等方面的加分优势,更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 “创新投入 — 技术突破 — 市场获利 — 再创新” 的良性循环。这项工作的推进,本质上是在为宜兴产业创新夯实 “微观基础”,只有更多企业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区域产业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拥有 “话语权”。

  当前,绿色制造已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其不仅代表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为构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下面请周局介绍一下我市在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工作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周局:近年来,宜兴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构建“绿色工厂 — 绿色园区 — 绿色供应链 — 绿色产业”全链条体系为目标,打出政策引领、示范带动、产业升级的组合拳,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大力引导工业领域节能技改,擦亮绿色“降碳”底色。以《关于促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若干政策》为契机,结合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审计和绿色化诊断等措施,主要围绕建材、化工、纺织等高耗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聚焦主要工序、关键环节和重点设备,加大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和老旧用能设备更新,大力淘汰落后低效工艺和装备,引导企业开展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使用绿电、替代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着力打造“能效领跑者”和“水效领跑者”企业。“十四五”以来,我市每年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20个以上,截至2024年底,我市规上工业产值能耗累计下降约40%,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约30%。

  二是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锻造绿色“控碳”优势。以定标准、树标杆、立骨干的方式,以点带面,引导绿色制造理念在各工业领域扎根发芽,持续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稳步提高传统产业绿色制造水平,积极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目前,我市累计已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0家、国家绿色工业园区1个、省级绿色工厂53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2024年,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的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1.4%。

  三是加快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厚植绿色“低碳”根基。全面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大力推行“制造+服务”模式,鼓励节能环保企业从全生命周期出发,为生产企业和终端用户提供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服务。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对标行业规范条件实施全流程规范管理,积极打造节能环保服务专业供应商。目前,我市已创建符合“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25家,数量居全国县级市首位;打造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3家,占全市总数近三分之一。2024年,我市296家节能环保规上企业完成产值325.7亿元,实现销售295.7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聚焦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提升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能效水平,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的盲目扩张。重点支持绿色低碳制造技术的研发供给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产业链群的绿色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的绿色发展水平,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主持人:听众朋友,从工业经济的稳扎稳打,到产业集群的聚合发力;从专精特新企业的梯度成长,到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从创新载体的坚实搭建,到绿色发展的持续推进,今天,汤局长和各位嘉宾用生动的实践、务实的举措,为我们展现了宜兴工信工作的责任与担当,更让我们看到了宜兴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与强劲底气。我们期待市工信局将以更强的担当、更快的行动、更实的作风,为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工信力量。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听众朋友、网民朋友的收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