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渔场解锁数字低碳养殖生态密码
日前,走进位于宜兴滆湖西岸的官林镇丰义村,连片的现代化养殖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灰色光泽。养殖大棚内,直径6米的圆柱形鳜鱼养殖桶整齐排列,宛如科幻电影中的生态舱。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鱼塘,而是正在重塑水产养殖逻辑的智慧渔场——数字低碳生态养殖项目。
近年来,我市围绕省渔业现代化建设目标,按照“整县推进、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积极引导、培育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设施渔业建设,促进渔业向集约化、生态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投产7个智慧渔场,书写着“一条鱼”背后的生态经济新范式。
作为滆湖西岸生态治理及产业升级EOD项目(生态环境开发项目)的核心引擎之一,位于丰义村的这个总投资2.79亿元、占地1200亩,于去年10月开始投产的智慧渔场,正以科技赋能破解“养殖污染”与“产业低效”的双重困局。“养殖桶内搭载的‘物理过滤+生化降解+生态回用’三级净化系统,就是我们的‘核心武器’。”项目投资运营公司——江苏环荟绿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营主管徐亚斌介绍说,在这个系统中,水体经竖流沉淀池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再通过微滤机过滤小颗粒悬浮物,然后经过生化滤池分解氨氮和亚盐,产生的尾水又流入外围人工湿地,经过多级净化,就可重新流回养殖车间。
该智慧渔场这套“内循环+外循环”双系统养殖模式,不仅创造了惊人的环保效益,而且带来了水产养殖的效率革命。“一期两个大棚占地约7.5亩,年产能相当于传统养殖500亩池塘,但尾水排放量却近乎为零,氮磷污染物年减排量达300吨。”徐亚斌说,传统池塘养殖鳜鱼每亩的年产量大概是1吨,用上圆柱形养殖桶后,每亩水体年产量可以达到5吨,土地利用率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安装在养殖桶内的传感器,可以将水温、溶氧、氨氮等实时数据传送至控制室大屏,再通过AI算法自动调节增氧、温控设备。“过去需要5个人三班倒监控,现在1个人就能远程管理整个车间。”徐亚斌高兴地说。未来,该智慧渔场还将打造从苗种培育、工厂化养殖、产业融合到菜品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传统鱼塘到智慧渔场,数字低碳生态养殖项目探索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协同进化时,绿水青山就能真正成为金山银山。眼下,我市正按照“空间布局合理、规模集中连片、水系及设施配套”的原则,重点围绕滆湖湾、西部圩区及“三氿五荡”等区域,加快推进高效设施渔业养殖等工厂化项目2个、渔业智慧园区1个等,奋力打造全省渔业现代化建设“宜兴样板”。